近年来,知识付费成为潮流,各种网络课程层出不穷,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消费陷阱。从诱人的字眼到“注水”的内容,从卖课的套路到退费的艰难,消费者往往陷入“割韭菜”的困境。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投诉与调查揭示,一些商家利用免费课程吸引消费者,但在收费课程中疯狂“注水”,导致消费者花费高昂却难以获得实质性内容。更有商家以轻松变现、高额收益为噱头,诱使消费者不断购买更高阶的课程,实际却远非宣传所言。此外,退费难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另一大难题,投诉往往陷入“绕圈”的困境。
专家指出,网络课程监管相对薄弱,准入门槛低,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。消费者在购买前应仔细甄别,同时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,完善监管政策,强化审核机制,引入评价机制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消费者如何避免“割韭菜”?专家建议,消费者应提高辨别能力,谨慎选择课程;相关部门应完善监管政策,加大监管力度;网络平台应承担责任,强化审核和售后监管。只有三方共同努力,才能让网络课程市场健康发展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来源:人民日报
图片: 一张显示消费者在网络平台浏览课程、购买课程的界面截图,以及一张显示消费者投诉、维权困难的流程图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优印良品,本文标题:《套路重重、退费艰难,网上买课咋成了花钱买教训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